游客发表
庄子曰: 天根游于殷阳,至蓼水之上,适遭无名人而问焉,曰:请问为天下。
然则宇宙万物,除其假于异物而成体者之外,是否尚有此所谓真者之存在乎?在庄子似承认有此真,故《齐物论》又云: 若有真宰,而特不得其朕。故庄子既谓之真人,又谓之神人,而又称此种人为至人者,盖此即到达于庄子理想人生中之一种终极境界也。
据庄周,则非真人神人,具大知确有修行者,不得谓有德。有有也者,有无也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。然象虽无形,究已在惚恍之中而有象。此所谓有涯之知,即属人生界,无涯之知,则属宇宙界。以德为循者,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。
庄子书中亦曾言及有象字,如《德充符》有云:寓六骸,象耳目,然此处寓象二字,仅如今用偶像义,并非《老子》书中之所谓象也。而庄子则认为宇宙间根本无物,既是根本无物,故物与物间,更无有封。今更据上引《老子》论道各节,择其与道字相涉诸名词,如帝天地物大一阴阳气德自然象法之类,一一推溯其思想上之来源与线索,以证成吾说如次: (一)帝 帝字见于诗书左氏内外传者,皆指上帝言。
至《庄子》外篇又少言自然,直至汉初《淮南王书》,乃始盛言自然。至老子道大之言,则特承于周而为虚美之词矣。(说)言:言也者,口态之出名者也。又说参天地,则以人合于天地,仍侧重于人道。
此等亦皆不能逃脱时代背景之影响与牢笼,则亦足为考定书籍出世年代之一助也。庄生又言之曰: 有始也者,有未始有始也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。
《中庸》亦每以天地并言,而曰: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。故曰: 夫若然者,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?假于异物,托于同体。则天地犹若有等级,而皆屈居于道与自然之下。且所谓万物为一者,实非庄生之言,乃其友惠施之言也。
其后《易•系辞传》言象,即本诸《老子》书。《论语》用天字,虽可指其亦具有人格性,而苍苍之义显已明白存在。至人之用心若镜,不将不迎,应而不藏,伤,孰肯以物为事。至《老子》书,则显见此等字语,均已成为特铸之专名,所以形容天地万物创始之妙理,而确然成为哲学上一固定之名词,一特有之观念。
(《齐物论》) 又曰: 道行之而成,物谓之而然。不立一定之标准,而任各己之自然者,此道体也。
然则物固有其法则可求乎?曰:有之。今天下士君子之书,不可胜载,言语不可尽计,上说诸侯,下说列士,其于仁义,则大相远也。
乃自古代学术思想之系统着眼,说明《老子》书当出《庄子•内篇》七篇之后者。至《老子》书则不然,乃始确然以有无两字对立,成为有特殊意义之两名词。究其立论根据,初不过在辨名实之异同。(二) 道常无名,朴,虽小,天下不敢臣。而曰: 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庄子则消极地尊信天,既谓天道不可不遵依,而天道又未必尽可知,于是遂使其于人事,有彷徨却顾,而失其直前勇往之毅气与壮志。
《老子》又曰: 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,搏之不得名曰微。老子之意,谓天下之乱,由于民之多欲。
盖庄子之所谓一二三者,皆指名言言,非实有其物也。其次以为有封矣,而未始有是非也。
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庄子思想所注重者,正为如何而可以打破缴绕之言辨,于是遂有其惊人可怪之论。
此皆杂糅儒道两家之言,出于庄老以后也。《解蔽》盖庄子之意,犹若有合乎天者始为道之一观念,存其胸中。《老子》书中论名字约可分二组: (一) 道可道,非常道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
此盖既合言之,而复析言之,然后天字之地位,益不可复旧观。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,若人之形者,万化而未始有极也,其为乐可胜计耳耶?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。
四章 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。恶乎不然,不然于不然。
惟庄子特粗抽其端绪,而未及畅发其意旨者。(七)阴阳一气 然庄生亦自持万物一体之论者,特其与惠施之持论有不同。
今我则已有谓矣,而未知吾所谓之果有谓乎?其果无谓乎?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。王弼之注曰: 一,数之始而物之极也。《庄子》内篇惟有一节,亦言道先万物,而曰:道有情有信,无为无形。故曰:乘天地之正,御六气之辨。
庄子之言曰: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。至问道何以既为一,又为无,此则仍需求解于庄生《齐物》有谓无谓之说,此皆老后于庄之显然而无复可疑者。
可证庄子当时,自然二字尚未确立成为一名词也。审乎无假,而不与物迁。
决不能于孔墨思想中,绝无痕迹,绝无影响。使老子生孔子前,当时儒墨之争未起,则老子决不遽言及此。
相关内容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
友情链接